专利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候时常会有加快审查程序的需求,虽然国家知识产权局对 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已经较以前有较大缩短,但由于发明专利在中国的申请量一直在持续增长(2019年高达150多万件),现今我国发明审查周期仍然大概为22.7个月,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为20.5个月。因此,越来越多的申请人希望主动采取一些办法来 加快审查程序

现在比较广泛进入申请人视野的专利审查加速方式是专利审查高速路(PPH)以及 专利优先审查制度。

PPH方式从PPH请求到结案周期大约为11.9个月,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下发平均为通过PPH审查后一个月;专利优先审查制度方式则是"发明专利申请在四十五日内发出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并在一年内结案"(《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

那么还有没有更快的加快审查速度的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据了解,昆山市一件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到最后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办登通知书仅用了51天!

如此飞一般的速度是怎么做到的呢?

那就是传说中的专利预审制度,也就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的专利快速审查确权业务中的预审服务。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揭秘这神奇的"快到起飞"的 专利预审制度

01

什么是预审服务?

预审服务是指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备案的申请主体提供专利申请预先审查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的、用于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服务的平台。预审服务是保护中心提供的免费服务。

02

享受预审服务的条件是什么?

一般而言,注册或登记在保护中心所在地、符合特定技术领域要求且具有一定知识产权工作基础的申请主体经备案后才能享受保护中心提供的专利预审服务。

除了对服务主体有产业性和区域性的要求外,预审服务对申请案件本身类型也有一定要求。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规定,"不得通过快速审查通道进行办理的专利申请有:按照专利合作条约(PCT)提出的专利国际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国际申请、根据《专利法》第九条第一款所规定的同一申请人同日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所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分案申请和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七条所规定的需要进行保密审查的申请。"

03

代理机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由于保护中心的专利预审制度尚属较为新鲜的事物,所以代理机构也应该根据要求做出调整,以给予客户建议。

在首先判断了申请文件的申请领域和类型符合预审要求这个前提下,作为代理机构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使预审过程顺利进行:

1)撰写方面:

由于预审会对 专利申请的形式缺陷以及明显实质性缺陷进行审查,部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会对创造性等进行审查并给出意见,因此在撰写时应尽量避免申请文件存在形式缺陷(比如附图标记不一致、多引多等)以及单一性问题。

2)预审材料的准备:

预审时需要提交正式专利申请提交的所有文件。 发明专利申请的请求书中需要勾选请求提前公布。

3)与预审员沟通方面:

一般预审员在完成预审之后,会将预审意见发送到联系人的邮箱。收到预审意见之后,代理人应尽快对预审意见进行答复和修改。预审员可以与申请人或代理人就案件情况进行邮件、电话等方式沟通。

4)提交正式申请方面:

预审通过后,以预审合格通过的文本为准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专利申请的正式提交。需注意的是,提交的文件与普通申请不同,预审通过的专利申请必须以电子形式提交且文件格式应当为XML格式。对于附图,需要进行XML格式图片转换。

5)答复审查意见方面:

为实现加快审查,对于发明专利申请而言,保护中心对答复期限有严格限定,一般情况下,各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对专利局发出的第一、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答复期限均较短(5-10个自然日),因此需要代理机构快速答复。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进入 快速审查通道后的发明专利申请在发出第三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之后会自动转为普通申请,答复期限与普通申请答复期限一致。

综上所述,申请预审服务的优点是了然于目的,很明显申请预审服务可以大大缩短审查的周期(专利授权周期3-6个月;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周期1个月;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周期5-7个工作日),但同时也具有申请条件较为苛刻,且处理案件的时间比较短这一问题。并且由于预审程序是由各地保护中心进行,因此审查的标准也不尽统一。

因此代理人应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来建议客户是否需要进行加速审查,如果需要的话,还需要判断是通过PPH、优先审查还是预审服务途径来加速审查。

尤其是,对于来自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申请人,可能也仅能符合通过某种途径来加速审查的要求,例如目前可以申请预审服务的申请人仅限于在中国大陆注册登记的企业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知识产权局微信公众号,"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管理平台上线",2019,5.21

  2. 如何实现专利申请快速获权?—预审服务有奇效,https://www.sohu.com/a/288899466_99907122

Originally published 25 May, 2020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